课程内容

本期嘉宾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亦师老师。

其主攻的研究方向中是中国近代城市史或者近代建筑保护这一块,刘老师也写了很多篇论文和专著。

讲座开端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1949年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巨大变革(汪坦先生语),且经过“三反”“五反”等政治、社会运动后,被统一纳入国家计划的建筑生产和管理如何具体开展?


围绕这个问题刘老师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讲座之初,刘老师首先介绍了两个知识点:

   01、新中国建筑生产机构的分类



1)市属设计院:1949年公营永茂建筑公司(北京设计院)

2)中央部委直属设计院:1952年华东工业部建筑设计公司(华东院);中央建筑工程部在北京及各大区的设计院、下属的建筑科学研究院;纺织部、机械部、轻工业部等直属设计院

3)设立建筑学系的高校的建筑设计院



02、高校设计院的创立与早期发展研究



1)创建的时代背景

2)在组织、人员、运营等方面与一般设计院的区别

3)清理高校设计院的发展历史对了解新中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乃至研究新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之意义


李老师介绍的第一部分是新中国高校设计院成立的背景: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受到了大跃进思潮的影响,实行了高校教育革命。



1958年8月,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时发表了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机工厂与实习学生交流,1958年8月

当时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都报导了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的消息,并发表了毛主席的三点指示,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推动了全国教育革命的开展。


毛主席视察天津大学机工厂与实习学生交流,1958年8月

接着刘老师介绍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创立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校园建设与清华高等教育改革两个方面剖析与讲解。


墨菲绘制的清华大学鸟瞰图

在解放初校园的发展方向一时被挤压至西北一带(今清华医学院位置),在这里修建了众多宿舍和西大饭厅。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大、燕京、清华三校调整合并,三校以原有的基建力量为基础联合组成了建校委员会即“三校调整建设计划委员会”(下称三校建委会),周培源任主任,梁思成、张维和张龙祥分别担任设计处、工务处和财务处处长,负责校内的新建设。


西大饭厅,木屋架裂环结构

由于原北大建筑系已并入清华,清华建筑系的教师组成了建委会的主要技术力量,除梁思成外,汪国瑜、周维权、周卜颐、张守仪等年青教师甚至尚未毕业的学生如李道增、关肇邺等都曾在三校建委会领导下工作。

由汪国瑜等设计的1、2教师公寓,周干峙设计的第一教学楼等,至今仍在使用。


清华旧照

1952年底蒋南翔来清华后,促成将京张铁道线东移800m,确定了清华校园的向东发展的建设方向。

1952三校建委会时期全体建筑系学生也被动员参与到建设中,像关先生这样的高年级学生负责制图并作为工地代表协助施工,刚入学的新生到农村招工和联系建材供应等。


新水利馆,1956年,周维权

1953年初清华成立基建委员会,“决定清华的基本建设由本校自营”,继之成立基建办公室及其所属之设计组,专司校内各项工程建设,建筑系的教师也被委以各项设计任务。这一时期对设计和施工质量的要求较前显著提高,完成了一系列校园内的重要建筑物,如第二教室楼(1954)、新水利馆(1956)(图2)、学生宿舍第1-4号楼(1954)及清华大学主楼等。


第二教室楼,1954年,周维权设计

从三校建委会到基建委员会时期,包括建筑系在内的大批师生参与校内建设在五十年代已成为清华的新传统。

根据毛泽东关于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的提议,清华校党委在1958年2月12日讨论了勤工俭学的部署,提出将清华率先“彻底改革为社会主义的大学”,“三勤”运动(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勤俭生产)在清华开展起来。


1-4号楼,1954年,汪国瑜等

清华大学也遵循党中央的教育方针,于1958年3月成立生产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规划校办产业工作,将生产劳动作为“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至1958年8月“一个月办了61个工厂、车间和公司”。

至此,清华园走向工厂化。根据《清华大学志》的统计,校办工厂从1957年的4个猛增至1958年的55个,1960年缩减为15个,1962年更减为7个。



刘老师又从人事、生产及管理等制度方面和早期的工程项目方面介绍了早期(1958年-1976年)清华设计院的发展。


清华主楼东、西配楼,1956年,关肇邺等

设计院成立之初,下设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市规划、给排水、暖气通风、供电等6个专业设计室。1961年改名为“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综合设计院”,隶属于刚成立的土木建筑系,由校务委员会任命建筑系副系主任汪坦教授为院长。


建筑系学生参加西区游泳池劳动(费麟等)

从机构组织到人员配置,均由清华建筑系、土木系的教师及原基建委员会成员,这种由教学科研机构(系)和生产单位(设计院)形成“系”“院”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师生从事建筑实践提供了很大便利。


汪坦院长与叶茂煦、徐伯安、高亦兰、竺士敏合影,1959年

清华专业设置全、学生人数多,同时校领导调配得当,从而学校针对若干重要工程形成联合多专业的“‘大兵团、多兵种’的协同作战”,国家剧院工程就是典型的范例。剧院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建筑类型,需要“综合解决各种现代机械、电气、结构和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当时我国建成的现代剧院很少,因此建造过程是初次的尝试。


3000座大剧院室内渲染

在这一过程中,设计院由于结合了多专业、多工种,真正发挥了“实习工厂”和“教学科研平台”的作用。 建筑系师生曾对各北京大剧场、影院进行多剧种实地声学测量,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资料。

一年之间建筑、土木、电机、机械等系师生在进行了上百次的方案分析比较后,“掌握了近代剧场建筑设计的整套知识,锻炼了一批基本上掌握了大型现代化剧场设计问题的建筑师”。


蒋南翔(左三)、刘仙洲(右四、第一副校长)、刘冰(左二、校党委副书记)、陈士骅(右三、教务长)、张维(右一、副校长)等视察建筑系大剧院模型,1958年

清华设计院在六十年代承接的校内外不同类型的项目,积累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继续培养、锻炼了一批技术人才,设计院真正成为建筑、土木、水利等系师生的“实习工厂”和教研平台。

最后,刘老师总结了高校设计院的几个特点。


"

清华设计院和建筑系、土木系的密切联系,也反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院”和“系”从人员到管理,混同为一,难分彼此。

例如,建筑系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了设计院的各项工程,而建筑系承接的一些实际工程则需要设计院的结构、暖通、电气等专业配合而真正实施。 “院”“系”紧密结合的模式,使设计院在五、六十年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环节。

"


  • 一个捡来的ID 我要评价

    没想到清华建筑系的历史这么曲折

    2019-01-22

  • 今夜不吃早餐

    建筑和人都是,一定是会受历史的影响。

    2019-01-22

发表评价

综合评价:
  • 视频画面清晰
  • 实用性很强
  • 简单易懂
  • 互动性强
  • 赞一个
  • 有收获
  • 老师也很棒
  • 提交

    讲师介绍

    刘亦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城市史;近现代建筑保护编纂专著:《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一)》(参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十)》(参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九)》(参编)、《中国建筑学会60年》(参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系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