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第二期作客嘉宾
潘曦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成员
潘曦老师2005年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读,本科毕业后直接保送攻读建筑学院博士学位,在清华园完成9年学习任务后,2014年,开始了在北京交通大学 的教学生涯,并奋斗至今。
她主要研究方向是乡土建筑跟建筑人类学两方面内容。并出版《纳西族乡土建筑建造范式》,译著《建筑人类学》
此次讲座,潘曦老师便从乡土建筑和建筑人类学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讲解。分享了她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内容。
潘曦老师在乡村的工作已经有9年,始于2010年一次偶然的加入了一个名为无止桥的慈善基金会。至此,她便踏上了云南丽江的田野。云南纳西族非常鲜活的乡村图景促使她向人类学家学习,不断尝试用人类学的一些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和实践。
1. 调查:
乡村的常识与误识

我在乡村展开的田野调查中不断刷新认知,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常识”,换了一个语境,换了一种文化,到了乡村之中却变成了一种 “误识”。这些常识和误识到底有什么样的体现呢?
我用三组关键词为线索分享我在乡村调查中的三个小故事。
职业&生计

第一个故事叫做职业与生计,这是它的关键词。
这个故事发生在金沙江畔旁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整个村落在一个悬崖之上。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革囊渡江,就在这个村子不远处的太子关,到现在大概是800多年的历史了。
因为我的专业背景是建筑学,所以我在乡村调查中都会特别的关注一类人,就是工匠,尤其是木匠。在这个村庄中,把木匠作为职业,这就是我的一个误识。

在我的常识中人的职业身份是固定单一的。但是在乡村里面不是这样的。在这个村庄里面存在的现象叫做社会分工不深入,这个乡村里面的人对自我身份的第一认知是社群的一个成员,或者说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们在所有的生的手段里面,只把农业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一种产业,也作为自己最根本的身份认知。除此之外的全部生计来源都被视为“副业”
习俗 & 例外
第二个故事叫做习俗与例外。
发生在另外一个纳西族的村落里面,是一个纳西族和白族交界的乡村。通常像我们到异民族异文化地区去做调查,略有常识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意识:当地有一些民族的习俗,文化禁忌是我们特别要重视的,千万不能去随意触碰。
神灵 VS 凡人
第三个故事,它的关键词是神灵和凡人。
正是因为目睹了一个习俗和禁忌的解除,所以在我开始去看待习俗和信仰的时候,就有了这样一个意识:文化和信仰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又开始思考它为什么变呢?我发现他们的变化往往是为了适应一个非常实际的需求,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我们看来特别神秘的精神信仰,它有可能带有很强的实用性。精神和信仰的实用性还特别体现在一个仪式中。这个仪式中,人和神的关系特别的具有实用性的特征。
祭神仪式
在纳西族中,人们对木神有很多的感情,尊重、畏惧、愧疚,但同时也有愧疚和欺骗。

如果对第一部分做一个小结的话,我想说这些年的工作中深深地发现关于乡村和乡土建筑的知识它是地方性的。我们都非常习惯于把对自身的认知投射到外界的事物上,但是如果换一个立场,所看到的世界可能会很不一样。
2. 研究:
社会过程中的乡土建筑
乡村中的种种“常识与误识”,在乡土建筑中也同样存在。
在建筑学主流意识中几乎是常识的一些认知,有时在乡土建筑中却不尽如此。
但有的时候不是这样,有时候人们追求的恰恰是脆弱、短暂而平凡的普通的建筑。
建筑并不仅仅是物质的躯壳,用来遮风避雨的。建筑还参与到了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它是社会关系的一个发生器。
我认识到建筑与聚落有意识地破坏与重建,实际上意味着新的社会网络的重组、社区的复兴与重生;而伴随着每一次建筑与聚落的重建,人们也同时形成了新的集体认同。这个认知对我的乡土的实践也产生了影响。
3. 实践:
作为社会事件的建造
溪芽环境教育中心
IUCN+无止桥慈善基金
河北省·丰宁县·汤河乡·小窝铺村
IUCN无止桥慈善基金会、京港两地志愿者及小窝铺村民
项目中的房子本身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和社会事件存在的。它的外观虽然对于普遍建筑师来说并不完美,但是在建造后的一年里,却有效的对这个村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状的场地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一个戏台,每年的夏天,村子为来年的农作祈雨,都会请戏班子到这里来唱戏。场地的第二个部分是一个废弃的小学。1986年建造校舍,2011年废弃,直到2017年IUCN希望能够用这个校舍作为一个环境教育中心,开展各种环境教育工作。除了IUCN之外,小窝铺村的村委会也对我们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希望我们为村民提供一个婚丧嫁娶时摆酒席的场所、跳广场舞的场所,同时为戏班子提供住宿的床位。

但问题是场地小,总共只有1700平,建筑面积只有260平。
一期的室外施工,是在去年做的,由小窝铺村和IUCN共同投资,由村民来施工的。室内是今年暑期做的,由无止桥慈善基金会投资,由北京和香港七所大学的30多位学生志愿者和一部分村民共同施工完成。
集体记忆的保存
第一条策略叫做集体记忆的保存。
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保留一部分元素来保留村民的集体记忆。
空间秩序的梳理
第二个策略是空间秩序的梳理。一方面保留历史上的一些空间格局,另外一方面能够让这个空间的使用率更好,能够把流线梳理清楚。
纪念性的营造
第三个策略叫纪念性的营造。
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应该和日常空间的气质有所区别,需要一定的纪念性。
纪念性第一点出现在这个戏台上,因为戏台不光是祈雨唱戏的地方,其实也是文化的教化所发生的地方。纪念性的第二个体现在一个被废弃的碾盘上。

把它保留原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改装成了一个泉水,然后放到这个场地中间。
可变空间的设计
第四个策略是可变空间的设计。
小学的校舍条件苛刻,面积大概220平左右,要满足80个人宴席,至少50个人讲课,还要能住宿,能洗浴,能储藏,任务艰巨。

在此要求下,我们把小学校舍的八间教室打通,形成一个大通大空间,打造可变的空间,通过可移动家具来实现了这个多功能的要求。回顾这一整年的建造过程,我们发现虽然从施工的完成度上,我们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它实现了一个目标——建筑作为一个社会过程,让物质空间的建设和社会关系的干预达到了一个相互促进的一个良性的互动效果。
潘曦和志愿者在一起
▼▼▼
学术召集、学术主持
黄元炤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专栏作家
ADA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早年,在建筑师、建筑教师这一个执业群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偏少,大部分仍以男性为主。
而随着21世纪“社会性别”、“男女平等”的当代语境的成熟发展—UIA的推荐导则与义务:建筑师不宜有种族、宗教、健康、婚姻和性别上的歧视。
女性在建筑师、建筑教师这一个执业群体中逐渐崛起、崭露头角、锋芒毕露。
女建筑师比例也不断增多,已占行业建筑师数量的35%以上。
她们展现自身魅力,并形塑出有别于男性、且独特别样与可贵的设计姿态——坚韧、乐观、温柔与善良,且优雅处世于凡尘设计之中,或者可以说完全有能力做得比男人更精彩的“巾帼不让须眉”,女性的“光谱”正分布在建筑界的各个领域。
因此,关注当代女建筑学人(建筑师、建筑教师等)的发展在中国当代建筑界将会成为是一门“显学”。
此系列讲座便在此立基点上希望能凝聚当代女建筑学人的力量,集体展现她们自强的风采,更将其作用与平等地位表现出来以焕发出新时代的中国当代建筑界的巾帼力量,女力时代的到来。
本系列讲座邀请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黄元炤先生担任本次系列讲座栏目的筹划与学术召集以及每期讲座的学术主持与对谈,并由ADA研究中心作为此栏目的学术支持。
潘曦《建筑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研究与实践》
-
默认好评!
2018-12-13
-
默认好评!
2018-12-12
-
默认好评!
2018-12-07
-
早就想学这种课程了,非常的给力,想什么来什么!
2018-11-23
-
默认好评!
2018-11-19
-
赞一个,老师讲得很好很有用。
2018-11-16
-
视频画面清晰 实用性很强 简单易懂 互动性强 赞一个 有收获 老师也很棒
视频画面清晰 实用性很强 简单易懂 互动性强 赞一个 有收获 老师也很棒
2018-08-30
-
实用性很强 赞一个 有收获 老师也很棒
实用性很强 赞一个 有收获 老师也很棒 作为从业二十载的专业设计院的一名建筑师开阔了职业视野,了解到建筑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人类学属性,让自己有了更深层面的思考,对人生对事业都是一次启迪,感谢黄老师提供的机会和潘老师的精彩讲解。
2018-08-14
推荐课程

建筑施工图设计实操训练营
1959人 在学习

【试听】建筑方案设计训练营
97人 在学习

2020消防工程师考试无忧取证班
111人 在学习

全国BIM技能等级一级考试培训
67003人 在学习
讲师介绍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成员
2017年 十五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银奖、优秀指导教师
2017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项目一等奖
2017年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首届民间工匠寻访大赛征文二等奖
2017年 第二届北京建造节三等奖(指导教师)
2016年 首届北京建造节一等奖、最佳人气奖(指导教师)
2015年 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工会工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后
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